月薪不到5萬別儲蓄,先投資自己像經營公司
經營人生得像經營公司一樣思考,當你能將複雜的商業知識化為日常生活的觀念,並運用在人生中,你的人生可能因此不同。
還記得過去戴勝益曾說過月薪不到5萬不要儲蓄,當年曾引起一陣軒然大波。他的主張是,當你的收入不高時,這些錢怎麼存都很難變成大錢,不如把錢花在建立人脈上。他還援引當年他創業初期跟66個貴人借錢的經驗。不過,最有爭議的當屬這段話:
- 「如果一個月薪資只有3萬元,你要寫信或打電話回家,跟你的爸媽要2萬元。」
張忠謀的陳述方式讓我們接受度高很多,兩者共同的思維是把錢投資在其他更能創造價值的地方。相異的思維則是,戴認為能創造價值的地方在人際連結,而張則認為在個人成長上。我認為觀念上問題不大,但在做法上,我們到底該如何做才能正確地在儲蓄跟投資自我間找到平衡呢?
本文試著從商業經營的角度來剖析這件事,希望能給大家一些清晰的指引。
值得大家思考的商業案例:Amazon
亞馬遜(Amazon)這家公司大家都不陌生,它一路從線上書店、電子商城、物流服務、Amazon Prime、Amazon Web Service,再到內容與影音串流產業,更帶動了多個行業的顛覆性革命。
在2018年9月時,亞馬遜成為繼蘋果公司之後,史上第二家市值破1兆美元的上市公司。但翻開亞馬遜歷年的財報,你會發現這是一家營收很高,但淨利潤極低的公司,甚至有好幾年都是虧損狀態,直到2015年左右才實現較正向的盈利表現,而且在2017年Q2-Q3還有較顯著的負成長。
亞馬遜利潤這麼差,但股價卻不斷翻漲,連巴菲特都曾承認看走眼了。這其中的奧妙之處,或許可從亞馬遜的CEO貝佐斯(Jeff Bezos)在2004年度致股東的信中所述可窺一二。信中貝佐斯提到:「衡量亞馬遜的最終財務指標,也是長期以來我們最想推動的,是每股自由現金流,而非營收或利潤。」
亞馬遜的經營核心在於自由現金流的管理,而自由現金流的來源有幾個,不外乎經營利潤、融資、借貸、資產出售等。其中最關鍵的就是經營利潤。簡單來說,亞馬遜不是不賺錢的,而是將賺到的錢再投資在未來有機會賺錢的業務上,這種持續投資未來,以帶動公司持續倍速增長的概念,被稱之為亞馬遜成長飛輪。
- 在此,請先記得一件事,亞馬遜每年賺的錢,不急著發還給股東,而是再次投入新的事業項目或改善既有業務中,在20年後獲得千倍、萬倍的回報。
另一家公司則是台灣的PChome,身為台灣電商平台的先驅者,在2017年面對蝦皮的補貼戰時顯得捉襟見肘。蝦皮身為後進者為何如此容易透過運費補貼就讓PChome嚇出一身冷汗呢?詹宏志曾在一次的演講中談論到這件事,他說:「太晚重視資本市場,是他最大的後悔。」
- 「好好工作,好好存錢,好好投資。」
- 上面三件事情,第一件事情就是「好好工作」,這指的就是投資自己。
- 當你把自己做到最好的時候,才能夠存下更多的錢,你的投資效益才會變大。
- 如果,你不滿意現在的收入,千萬不要把注意力放錯地方。
- 與其想「每個月要如何省下3000元」,不如好好想想「每個月該如何多賺3000元」。
- 前者只會讓你越過越辛苦,後者則是不斷拉高自己的收入與價值。
- 你能夠省的錢有限,但能夠賺的錢是無限。
- 與其省錢,不如先想想如何投資自己,才能賺到更多的錢吧。